日本当地时间2008年6月8日下午12时30分在东京都千代田区秋叶原所发生的随意杀人事件,犯人为25岁的男性加藤智大,事件共造成7死10伤。这也使得“无差别杀人”首次广为世人所知。 2014年5月21日下午,台北捷运江子翠站发生随机砍人事件,事件造成4人死亡,21人受伤,嫌犯为21岁东海大学大二男生郑捷。 2018年12月25日中国福建省西南部的龙岩市,25日下午发生严重的无差别杀人事件。一名48岁的当地男子,因为与地方的居民委员会发生纠纷,持长刀闯入居民委员会办公室砍杀干部,之后上街挟持了一辆公车,并沿着龙岩市暴走、沿路无差别冲撞2.3公里,造成8人死亡、22人受傷。 2019年6月4日,达尔文警方称,周二(6月4日)傍晚发生在达尔文内城区一家酒店的枪击已导致4人死亡… 越来越多的杀人事件也开始让人们掀起了对“无差别杀人”事件的讨论。 什么是“无差别杀人”? 这次HBO Asia与台湾公视合作电视剧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为大家的讲解的就是无差别杀人事件给被害者家庭,社会舆论带来的影响。 故事的开始是从两年前的一起电影院杀人事件开始:两年前在电影院随机枪杀民众,当场造成了9死21伤。李晓明被判死刑,并且拒绝法院提出的精神鉴定检查。 不可否认,李晓明犯下的弥天大错,罪不可恕,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 剧中的民众对此事件的反应和现实中的网民一样义愤填膺,巴不得这个杀人狂魔早死。有的暴民甚至威胁恐吓李晓明的辩护律师。 李晓明的辩护律师是剧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人,王赦在剧中是一个法扶律师,专门帮助弱势群体。作为李晓明的辩护律师,他全力推动法院能够对李晓明做出精神鉴定,来探索李晓明杀人背后的动机。 然后,对于社会大众们来说,他其实就是在给杀人魔辩护,不是维持正义的法扶律师,而事帮凶。 剧中,王赦会被受害者家属泼粪,被自己妻子误解,被自己岳父质疑,甚至被剧中的医生嘲笑。 这样的社会舆论环境,不经让大家联想到了现实中的社会环境: 我们从不会关心杀人犯的童年生活,心理状态,他犯下了如此恶行,我们在社会大众媒体的怂恿下变得一样的暴力,只希望他们能够被枪毙,而且枪毙几十次。 对于剧中媒体为了所谓的“顺应民意”,煽风点火,制造社会恐慌吸取关注的做法,我感到很担忧,因为我一直觉的社会媒体存在意义就是回溯和追究,在个体案件发生后,这种回溯和追究能够在社会学和犯罪学得理论上完成素材的迭代,它能够让帮助人们更加的了解事情的发生经过,完成更多的反思。然而,无论是在剧中,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社会媒体这样做。 剧中的王赦律师一直认为:面对了已经发生的惨案,人们能够做出的最好的回应就是善后和预防。 然后在民众的眼里,这样的善后和预防是在同情犯罪者,是在给他们洗白。就像剧中宋乔安那样,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新闻工作者,她写了这么多年的稿子,让大家反思,但是这一切在她自己儿子也被杀害后的,显得很荒唐,很扯淡。一向理性的自己在成为受害者后,其实也和大家一样,一心想让犯罪者被立即执行死刑,成为了一个“恶人”。这又给大家提供了思考: 到底什么是好人,什么是坏人,有标准答案吗? 剧中的每一个人站在一个角度看都是“好人”,而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却又成了“坏人”,比如剧中王赦律师,他帮助弱小,为了坚持正义,被各种人误解,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即使中途他有过放弃,但不妨碍大家给他的“好人”定义,如果非有瑕疵,那就是为了工作,对自己的家人没有照顾到位。可是剧中的有一个细节有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余地: 他之所以想当律师,因为从小就是弱势群体一员中的他,也想追逐权利,选择律师是因为律师站在了权力的对立面,可以限制权力。 整部剧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没有给观众正确答案,不做批判,而是尽可能的给观众留思考的空间:或许年轻的时候,我们都会选择向前冲,想要维持正义,但是随着年纪的渐长,我们会往后退,想要再思考一下。 |
GMT, 2024-11-23 09:34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